首页 - 社会 > 声音传递实事:葛兰和夏青时代背景下的播音人生

声音传递实事:葛兰和夏青时代背景下的播音人生

发布于:2023-06-09 12:06:54 来源:搜狐
在播音界夏青和葛兰的名字对共和国同龄人来说,是最熟悉的祖国声音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每当有什么重大新闻,基本都是由夏青和葛兰两个人来播音的。久而久之,大家知道了他们不仅仅是同事关系,还是夫妻。2004年夏青的病逝,让许多人悲伤不已,只能在无尽的怀念中反复体味他那洪亮而独特的声音。

“播音员是干吗的?那不就是念稿子广播嘛。”这是葛兰1951年在报考播音员之前的想法。在对职业的一知半解中,18岁的葛兰凭借着洪亮的噪音和清晰的吐字,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。

《记录新闻》节目是葛兰播音的第一个节目。那时正逢抗美援朝的战争,志愿军的战士们在战壕里听着她的声音,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,然后赶在夜里印成小报,发给前线的同志们。在朝鲜的炮火中,这些小报带着祖国和家人的消息,对战士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啊。“为了不让抄收员难做,我当时只想着一个事,‘一定不能播错’。”葛兰说。“战士们说我的声音就像祖国的声音,就像母亲的声音,他们都用生命去守护它……还有志愿军那些感人的故事和热情的来信,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播音工作的崇高。”葛兰还收到过两个白色的瓷缸子,是志愿军战士从前线寄来的。那是他们自己都不舍得用的礼物。

在上世纪50年代初,《记录新闻》承担着向祖国各地传递各种重大消息的任务,播音员不仅语速要缓慢,吐字要清晰,在遇到易混淆或生僻字时还要进行解释……在播音中,葛兰始终记住一句话:“不能播错。”她逐渐培养起自己高度集中的能力,播音室里,除了眼前的稿子,其他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。葛兰在播音时很少出错,即使面对临时送来的稿件,毫无准备时间,葛兰也能够一字不差地播出。那时,播音条件也比较简陋。葛兰回忆说,遇到夏天,每人就给一块冰放在身旁降温;人手少,一进播音室就是七八个小时,一班下来累得头昏脑胀。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好,从不叫苦叫累。就这样,面对话筒一干就是40多年。

葛兰从1956年起就成为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节目的播音员,一直坚守到退休。在此之前,她还曾经为少儿节目播音,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小朋友和家长,她利用空闲时间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。可惜“文革”期间,夏青被迫下乡劳动,葛兰也受到牵连,暂停了正常的播音工作。有一天,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节目快要开始了,但播音员却一直没进入状态,无奈之下,领导紧急找来了葛兰。那天,葛兰迅速调整了心态,把稿件激情地播出来,没有一个错字。从那以后,葛兰又回到了播音名单上。

葛兰和夏青用他们的声音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了一辈子,为播音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。他们的声音是一个时代的印记,也是后人的鼓舞。葛兰说过:“我很幸运,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,我遇到了夏青这样一个伟大的人。”夏青也曾说过:“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有葛兰这样一个好妻子。”他们相亲相爱,相扶相持,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。

相关文章